来论|以融合之势破局:香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创新突围之路
2025-04-16 00:00
金融科技双轮驱动:重塑产业优势
国家「双循环」格局下,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从「资本通道」转型为「价值枢纽」。2024年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贡献率超35%,为港深融合提供发展合作空间。在绿色金融领域,香港2024年绿债发行规模达500亿美元,占全亚洲3分1,可通过绿债、碳资产证券化为内地「东数西算」「双碳」项目融资。医疗产品国际化方面,香港凭借WHO认证的药品监管体系及与美欧接轨的标准,可与国家药监局设「跨境认证快速通道」。2024年,香港已协助37间内地药企完成WHO预认证,对东盟出口额增长18%,助力中成药、骨科植入物等进入国际市场。
科技创新方面,以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为载体。深圳园区2025年建成150万平方米空间,香港园区聚焦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企业已入驻。笔者建议推动科研资金跨境流动,允许港校直申内地项目,并推出「医疗科技ETF」强化融资。
大湾区深度协同:激活区域能级
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经济总量达13万亿元,香港需构建「标准共通、产业互补」网络。北部都会区未来5年释放300公顷土地、建设6万套住房,催生绿色建材需求。香港可与内地共建「建筑材料标准互认平台」,由港检测机构对佛山陶瓷、中山五金等进行国际标准认证。事实上,2024年首批23种建材(铝合金门窗、预制构件)已通过认证进入东盟市场,出口额增长25%。
产业协同上,香港工程监理、项目管理等专业服务与珠三角制造产能结合。2024年「一带一路」东南亚基建合作项目达127个,带动建材出口逾300亿元。此外,「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」可支持低碳建材研发,推动竹纤维板材、再生骨料应用,助力「双碳」目标。
制度创新突破:释放规则衔接红利
「一国两制」赋予香港制度创新优势。特区政府可与内地建立「产品标准对接机制」,推动药品、建材等领域检测互认与认证流程简化,内地药品经港转口东盟可缩短准入周期3-6个月。建议以「大湾区标准认证标签」为试点,提升产品品牌溢价;「虚拟资产交易沙盒」「数字人民币硬钱包」延伸至跨境结算,便利企业收款。
在更深层次的融合,香港可牵头制订涵盖药品质量、绿色建材环保指标的「大湾区行业标准体系」,结合内地产业规模与香港国际认受性,形成接轨国际的「第三套标准」,为全球供应链提供「中国方案」。
当前,香港正从「超级联系人」升级为「价值创造者」:医疗产品借港认证进入东盟,绿色建材凭湾区标准打开「一带一路」市场,制度创新打通要素流动堵点。其核心在于以国家所需为导向,以香港所长为依托,在融合中创新。这既是「一国两制」的时代实践,更是香港迈向未来的必由之路。
马浩文
全国政协委员
香港义工联盟常务副主席
關鍵字
最新回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