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始源谋破迷思 吁精神病患早求医
2025-04-07 00:00
包始源的诊症室温暖而整洁,有少见的舒适梳化,书柜内放置多本专业医学期刊。在融合专业与温情的空间内,这位资深精神科专科医生谈及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观察。他不讳言,近年求诊个案增多,背后牵涉多重原因,但学业压力仍是核心,「很多小朋友觉得读书一定要达到某种成就或标准,忘记了减压的方法。」他以橡皮筋作比喻,「如果只是不断拉紧而没有放松,最终会断裂。」
衍生攀比心理 产生不切实际期望
数码时代下,网络更如推波助澜。他直言,「社交媒体是一把双面刃。」他指,有关平台提供许多知识和资讯,青少年视野更广,但亦容易衍生比较的心理,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。他举例,有热爱足球的男学生,因情绪问题减少社交,踏入虚拟世界,其后出现抑郁症状,「浏览他人的生活动态,加剧其自我否认,最终情况恶化,更影响睡眠和学业。」
包医生说,类似的个案比比皆是,社交平台上总展示最美好的一面,人们分享美食、新购玩具、旅行的照片等,部分学童误解那些才是「幸福」的生活,「他们会想自己做得不够好,或者父母不够爱自己等,所以才无法像其他人一样,质疑自身价值与家庭关系。」
新冠疫情的社交隔离,亦进一步加剧有关情况,大多活动转到网上,减少真实的互动,包医生认为,网上交流始终无法代替面对面的人际接触,「人类是有社交性的,在小朋友成长过程更是无可替代。」
「很不幸地,近年社会上看见的学童自杀案例增多。」包医生沉重地说,虽非全数与情绪疾病相关,但相信许多属于及早介入可避免的,「延误就医只会越来越严重,引致不可收拾的后果。」
「患上抑郁不一定有原因」
他提到,处理学生精神健康问题时,部分家长与子女在认知上有巨大差距,「常见青少年意识到情绪问题主动求医,家长却不愿接受。」他忆述一个案,有学生的成绩突然下滑,不愿外出,晚睡晚起,据他判断因已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,故属抑郁症状,惟在家长眼中,子女只是「懒散」。
他无奈地说,「曾被家长当面斥责,家长坚持子女无任何问题,质问为何称其患病。但抑郁本就不一定有原因。」他指,新一代透过网络,接触到更多精神健康的知识,但部分家长仍对精神病存在偏见,「对于生理上的疾病,家长会立即带子女看医生,为何看儿科无问题,但对精神科如此抗拒?」
传统家庭中的性别议题,更凸显该类差异。包医生指,有20岁男患者,在美国读书时意识到自己喜欢男性,也喜欢穿女性的服装,返港后因家庭传统和社会压力受困扰;该男患者虽然有稳定的工作,但因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,开始出现抑郁症状。
另一例子是曾有家长要求他「治疗」子女的性取向,有17岁男孩因喜欢同性,被家人带来求医,「我必须解释,性取向不是疾病,无法也不应被『治疗』,要说服家长,子女幸福更重要,与其对象的性别无关。」
治疗不仅于缓解症状,更是协助患者重建自我认同的过程。包医生过去在英国培训成为精神科医生,回港后在公立医院体系服务逾12年。他忆起,当时处理各种基层个案,涵盖情绪病、思觉失调,但更多是成瘾问题,如酗酒、吸毒等,「一个下午需要处理30至40名覆诊病人,难免要压缩与病人沟通的时间,较为可惜。」
私人执业 投入更多聆听病者
他其后转向私人执业,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如此。他说,在私营环境下,较少遇到严重的精神病例,但情绪病及儿童青少年个案相对较多,可以投入更多时间聆听病者心声。
作为医生,他说能帮助病人克服困难,重返正常生活,是无价的回报。他分享有16、17岁少女,因病情无法上学,经治疗后报读职业训练局,最终更上大学,「她每年都告诉我进展,看到她一步一步实现愿望,我也很满足。」
「我自己倒没甚么宏大目标,只是希望恪守医者本分,帮助每位病人。」包医生说,仍记得有患者向他说,戒毒很困难,故每早起床后告诉自己,今天没有吸毒就成功了,「我想做人也是如此,专注眼前的挑战,认真过好每一天足矣。」
他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消除公众对精神病的误解,期望政府加大资源投入青少年健康,并提醒家长关注子女情绪变化的徵兆,若开始影响自我照顾,例如睡眠、胃口、情绪、无法完成应该做的事情、见朋友、学习等,便应该寻求帮助,「情绪病并不可怕,如感冒头痛般常见,坦然求医,有助早日恢复健康。」
關鍵字
最新回应